金辉璀璨·古韵金陵
——访南京金线金箔总厂
7月12日上午九点,在历史底蕴深厚的古都南京,江苏师范大学“金陵行者,遗韵探秘”暑期实践队的成员们踏上了一场充满知识与启迪的研学之旅——访南京金线金箔总厂。旨在通过实地参观金箔锻制技艺的流程、对话非遗传承代表人葛义根老师,见证传统工艺的辉煌与创新,感悟大师的匠心与担当。

Part1 走近金箔锻制
金箔是我国民族传统产品,其制作工艺已有1700多年历史,相传东晋葛仙翁(葛洪)是金箔锻制的始祖,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“仙家造金箔”的传说。
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所在地区——南京栖霞区龙潭镇,正是闻名遐迩的“龙凤金箔”的故乡,它不仅是中国首家金箔制作的专业工厂,同时不断继承和挖掘民族工业的宝贵财富,并将此发扬光大。2006年5月,中国政府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“南京金箔锻制技艺”被列入名录中,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同时被确认为该遗产项目唯一的管理单位,承担着传承、保护和发展的重任。

副厂长夏先生首先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厂内开设的金线金箔展示馆。一进入馆内,便能看见墙上已经满得摆不下的荣誉牌匾,以及道旁两侧玻璃展示柜中金光熠熠的金箔工艺制品:金箔画、金箔工艺品、金箔家具……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深情致敬。




随后,夏先生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南京金箔锻制的工序:黄金配比、化金条、拍叶(压延)、做捻子、烙(落)金开子、沾金捻子、打金开子、装开子、炕炕、打了戏、出具、切箔。
12道工序的背后是2048枚金捻子、三万次的上下手配合捶打,从金块到“薄如蝉翼、软似是丝绸”的金箔,从原初1厘米厚捶打到成品的0.12微米薄,八千余倍的压缩,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将黄金的延展性发挥到了极致。

Part2 对话非遗传承人
在亲眼目睹了两位大师极富力量感和冲击力的现场“打了戏”后,实践团有幸聆听到其中的一位匠人——葛义根老师关于南京金箔技艺坚守与传承的故事。

“我是八三年高中毕业后,跟着父亲进到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学习人工打箔……当学徒不是走来就能上石头打金箔,首先要练划膀子的基本功。不管是春夏秋冬,在家里面早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了,坐在一个小小方凳子上面,右手拿一把筷子要高高地举起,然后往下划,要反复地划,最起码要练一个小时左右。我练得汗流浃背,衣服一件件脱,脱到最后就成了大赤膊。……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必须把这个打金箔的基本功练扎实,以后才能在学习人工打箔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得心应手。”

窥“划膀子”的基本功可知金箔锻造之不易,更不用提每天至少挥动6小时7斤半推锤的打箔过程是如何艰辛了。
然而从不及弱冠到花甲之年,葛老师已在此岗位上坚持了四十几载春秋,他炯炯有神的双眼让每一锤都落得恰到好处,布满老茧的双手让每一锤都如金石掷地。
2006年,葛义根被认定为首批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。他感到自己的身上多了一份使命和担当。“作为传承人,我们的肩上呢,有两个担子,一个是传承,另外一个是保护。在传承这方面,我想金箔锻造这个珍贵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,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丢失了。所以我们就要传承,要寻找一些想学习人工打金箔技艺的这些伙伴们,只要他们用心学,我们就愿意把我们身上的技艺不折不扣地传递给他们。希望他们在这方面继续一代代传下去。
另一方面是保护,我们要更加注重金箔锻造技艺这种精神文化的宣传。尽我们所能地做一些事,包括接受地方的媒体采访,参加各大公益性交流活动等等。”

“但是我比较烦恼的是,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的学习,许多锻制技艺即将失传。作为代表性传承人, 我们鼓励社会上的大众院校的青年学子积极参与,我真心地接受他们,愿意把我的一生当中学习的金箔锻制技艺,毫不保留地、手把手地交给跟随我学习的徒弟们,希望他们能将金箔锻制这门技艺发扬光大。“

Part3 研学感悟
葛老师的言传身教,让我们明白,金箔不仅仅是黄金的延伸,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,一种精神的寄托。人工打箔先进已经实现了向机器制箔的转变,其运作过程不断机械化,市场领域也更加国际化。金箔非遗传承人们不断锤炼自身,打磨技艺,推动了金箔产业的双创性发展,在金箔锻制领域走出了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。

然而,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如何让金箔艺术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,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。“我们目前从事的金箔锻制技艺打出来的金箔其实算一个半成品,因此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自身专业知识更好地传播金箔、发展金箔,从而凸显金箔的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。金箔不仅仅是一个产品,更代表了一种文化。年轻一代要不断运用自身的努力和智慧,将金箔技艺上升到更高的价值层面,这就是我们的希望。”葛义跟师傅语重心长地说。

排版|江苏师范大学 王颖
文案|江苏师范大学 王颖、姜彤
图片来源|实地拍摄、网络
审核|夏明功
(金箔概述图、锻造工序图均来自百度)
(部分图片来自小红书@Mr韩 文化历史旅行爱好者)